在全球工业4.0时代背景下,生产方式智能化、产业组织平台化、技术创新开放化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大趋势,也是中国各领域龙头企业正在专注打造的核心竞争力。毋庸置疑,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100年前的大清朝,但今天的国人可能还保留着100年前的旧思想。
这是当前国内社会普遍存在的反差现象,也是近期全网热议奶粉产品的真实写照。国产奶粉与进口奶粉孰优孰劣?尽管背后有理性的声音,但更多是网民对国产奶粉的质疑,对进口奶粉的支持。不难看出,国产奶粉与进口奶粉的地位失衡已成既定事实,在明显倾斜的同时,进口奶粉在国人心中的好感与日俱增。
孩子安全无小事,国人为何会形成这种消费潜意识?一方面,2003年那场震惊全国的“三聚氰胺”事件影响仍在,当时进口奶粉一举收割了国内婴幼儿奶粉市场。另一方面,经历该事件的80、90后已成为奶粉主流消费群体,更加讲究品牌、品质,消费习惯及选择更加多样化。但事实上,经过十多年的发展,国内乳业发展已经脱胎换骨,国家监管标准、龙头企业生产能力与全球接轨,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。反观近年来世界乳品主要生产/出口国,质量安全事故也频发,进口奶粉也没有绝对保障。然而,国人对国产与进口奶粉的认知依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,整个市场变得愈加复杂。暂时的不平衡,更需要国内乳企清醒的认知到所处的不利局面,并做好三个方面的传播。
舆论导向:事件性质相同,大众反应截然不同
舆论猛于虎,这既代表了当今网络舆论的强大力量,也说明了各方对其的担忧与害怕。媒体过分追逐热点,很多时候报道就容易主观的筛选片段、断章取义,导致一件事黑白颠倒。这种现象放到奶粉市场上,就体现的更加鲜明,性质完全相同的两件事件,但社会舆论反应截然不同。
2020年5月底,广东省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场稽查局联合深圳成功捣毁4个通过跨境电商伪报贸易(伪造订单、修改订单等)、低报价格等方式走私奶粉、日用品、化妆品等货物的犯罪团伙,初估案值3亿元。就该新闻的全网报道看,仅一些政府媒体、新闻门户,以及少量行业媒体曝光。这几年国内海关已经查处很多同类案件,涉案金额巨大,但影响都很小。菲仕兰、澳优、德亚、维爱佳等进口奶粉事故频发,屡被海关拒入境,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,但涉事乳企均未受到任何波及。
如果这些代表着国内媒体、消费者对进口奶粉的包容,那么对国产奶粉而言,他们就使其背负上先天原罪。2020年5月初,湖南经视报道:近期湖南郴州市永兴县多名患者家长发现自己孩子身体出现湿疹,体重严重下降,头骨畸形酷似“大头娃娃”,还有不停拍头等异常情况。经调查,这些患儿被医院确诊为“佝偻病”他们都食用了一款名为“倍氨敏”的冒充“特医奶粉”的固体饮料。尽管事情真相一目了然,但媒体却以“大头娃娃”主观定性,将国内奶粉推向了舆论舆论的风口浪尖。随后在各类媒体的疯狂发酵下,各方口诛笔伐接踵而至,新闻一出便荣登微博热搜榜,此后事件判罚结果公布再上热搜。这本与国内其他奶粉品牌毫无关联的事件,最终变成了整个国产奶粉的“黑锅”,消费信心再次受到冲击。但似乎大家都忘了,近两年很多宝妈通过海外直邮、海淘、代购等购买进口奶粉,买到劣质、过期、腐坏的产品并不罕见,甚至有的还影响宝宝身体健康。投诉、维权无门不说,舆论讨伐之声更是少之又少,着实令人唏嘘不已。这意味着舆情危机时刻存在,而让更多人看到真相,就是国内乳企常态化的任务。